江苏省如东县紧紧围绕“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让退役军人获得感成色更足”的目标,聚焦“三后”难题,汇聚社会力量,做足事前文章,积极探索新时代拥军的新模式、新路子,用真心、动真情、下真功,画好拥军优属最大“同心圆”。
建强组织,打造拥军“生态圈”。如东既是革命老区,也是兵员大县,目前有退役军人3.8万余名。为切实加强对拥军优属工作的领导,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并带队慰问“如东舰”官兵和边海防部队如东籍官兵。通过落实党委议军会议、军政座谈会议、双拥联席会议等制度,及时解决拥军优属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出台考核办法,将拥军优属工作列入对镇(区、街道)、部门年度综合考核。充分用好红色资源,营造拥军优属浓厚氛围,启动系列专题片《扶海丰碑》拍摄项目,记录如东革命先烈、人民功臣和优秀退役军人的事迹。投资4850万元对烈士陵园升级改造。建立起300平方米的双拥主题馆,1.5万平方米的双拥主题公园和三元世纪城双拥示范街。发挥典型引领作用,依托全国最美退役军人群体——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国网如东供电公司退役军人共产党员服务队,不断打造老山战友群体、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基地、退役军人企业家联盟等双拥品牌,广泛开展“最美退役军人”评选活动,不断厚植尊崇氛围。每年新兵入伍,组织欢送仪式,为新兵家庭悬挂光荣牌,动员企业和社会组织,与入伍新兵家庭建立全服役期结对帮扶。军地联合行动,为立功受奖军人家庭举办隆重简朴的送喜报仪式,三年来,累计上门送喜报259份,慰问金129.5万元,为驻军发放立功奖励金15.5万元。大大增强军人荣誉感和家属自豪感;老兵退役时,举办老兵返乡欢迎仪式、适应性培训、红色教育、专场招聘会等活动,为他们转换新角色、融入新岗位、适应新变化打好基础。
全员参与,扩大拥军“朋友圈”。顺应新形势新情况,坚持社会聚力,高质量成立拥军优属促进会,深入开展科技拥军、教育拥军、法律拥军、文化拥军等活动,形成社会化拥军的强大合力。组织和引导“新经济组织”“两新组织”等参与双拥活动,使尊崇军人职业、致敬英雄英烈蔚然成风。发动城乡540多家商户,参与“拥军优属优惠服务月”活动,开发“拥军糕”“拥军粽”等拥军优属专属特色产品,成功打造15分钟拥军优属活动服务圈。深化幸福工程,开展“红色先锋领办微心愿 英雄父母幸福来敲门”活动,为全县军烈属父母开展上门问需求、登门送服务活动,摸排烈士父母生产生活、就医、居住、出行等方面的难题,建立“微心愿”需求册,实现有求必应、有难即帮。组建县、镇、村三级270支“红色先锋”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招募退役军人志愿者3000余名,定期开展走访慰问、扶贫帮困志愿活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加强与医保、残联等部门的沟通,将部分失能的退役军人纳入长护险服务,提供康复辅具和护理服务;与卫健委和全县公立医院合作,开通现役军人绿色通道、退役军人服务窗口,方便就医问诊;与县委组织部、编办、人社等部门联合出台《促进新时代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实施方案》,调动各方力量,保障退役军人在享受普惠性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务基础上得到更多优待和帮扶;与文化广电、工会等联合开展送文艺进军营、送图书进军营、送电影到军营活动,丰富官兵的业余文化生活;与司法局、法院等部门成立了退役军人法律服务工作站和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室,从搭建服务平台、加强沟通衔接、强化工作保障、完善制度机制着手,建强配齐基层法律服务站点,围绕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实际需求,提供及时、便捷、优质的法律服务。共建立退役军人法律服务工作站和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站17个,建立乡镇(社区)联络点262个,实现军人军属和退役军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城乡全覆盖。累计提供法律咨询近千人次,帮助受理法律援助申请53件,参与调处化解矛盾纠纷200多件。
聚焦解难,构建拥军“服务圈”。聚焦解决军人“后路”“后院”“后代”的“三后”难题,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始终把涉及部队官兵最关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推动一系列政策制度创新,注重从源头和根本上纾解军人家庭实际困难。将优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现军人子女入学入托率、随军未就业家属自主就业生活补贴发放率、义务兵家属和重点优抚对象优待金发放面、优待额和兑现率“五个100%”;建立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持续提高优抚对象生活水平;落实“四定四包”责任制,建立常态化联系军人制度,切实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全面开展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证制发工作,完成3.6万多张优待证申领和发放,申领率达到98%以上。落实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制度,自2020年以来,军地互办实事103件,地方支持部队建设56件,主要涵盖随军家属安置、军人子女入学、营区营房建设、科技文化建设、办公和生活设施改善等方面,投入资金帮助驻如部队改善基础设施、支持部队移防进驻,改善和提高驻如部队官兵备战、训练和生活水平。发挥“如意岗” 退役军人无忧就业品牌优势,构建全链条式保障机制,助推退役军人优质就业,与县内重点企业合作,每年新兵入伍即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实现“未入伍先入职”,让新兵吃下“定心丸”。老兵退役及时举办退役军人招聘会,遴选优质岗位保障退役军人就业。不断拓宽岗位供给渠道,开发供需对接软件,探索校企融合培训模式,建立全省首家退役军人企业家联盟,为退役军人搭建就业创业平台。采用“订单式”“定岗式”培训,开设“中天班”“金光班”职业技能培训项目。设置专门岗位,安置下岗失业志愿兵(士官)477名。帮助任务一线和边海防官兵家属实现就业安置,按照优先照顾、就近就便原则,安排24名符合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条件的军人子女入学入园。提供涉军法律援助3次、家庭医疗救助22人、特殊困难扶助24人,切实解决了官兵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