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下严峻的疫情防控压力,我市一批又一批的退役军人挺身而出、勇挑重任,在“疫”线奋力书写军人的忠诚和担当。
01“疫情不散,我们不退”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这是如皋市搬经镇肖马村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退役军人周海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近期,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周海的带领下,十几名退役军人主动请缨,舍小家顾大家,冲锋在前,奋战在抗疫一线、坚守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展现了退役军人的使命和担当。
肖马村与泰兴、海安交界,地形复杂,疫情“外防输入”难度很大。面对二十多处封闭卡口,周海和十几名志愿者只能来回奔波。为了更好的坚守卡口,他们甚至准备了“流动床铺”。除了几处装有监控的卡口,其他卡口都有专人24小时值守,至今已劝返车辆200多次,实时拦阻越卡驳货80余起,管控处置破防突卡人员3例。他们恪尽职守、迎难而上,充分发挥了退役军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用实际行动为搬经镇稳控形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疫情不散,我们不退!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打响,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他们坚守卡点、严格管控人员车辆,他们深入农户、积极开展防疫宣传,他们一丝不苟、持续规范防疫秩序……他们冲锋一线、无畏坚守,护万家灯火、守一方平安,用实际行动彰显出“党有号召,我必行动”的军人本色。
02“是癌症患者,更是防疫‘战斗员’”
“所有兄弟们都奋战‘疫’线。我既是退役军人,又是一名党员,关键时刻不能少了我。我要和我的兄弟们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如东县曹埠镇一名专门岗位人员孙亮,被分配在城管岗位。今年年初查出患有胃癌,手术几乎切除了整个胃,病痛将他折磨得消瘦了一大圈。大家都劝他再好好养养身体,但他不听劝,硬是要和他的老兵兄弟们干在一起,守护村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白天,他走在大街小巷:“请佩戴口罩、测量体温、查验二码、保持一米线”。一边宣传防疫措施,一边严格核查人员登记情况、店铺消毒情况、工作人员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按规定佩戴口罩等,发现问题立即反馈整改。晚上,他又开始“扫街”,对停放在主干道两侧的货车进行排查。查验驾驶员健康码、行程码和核酸检测报告,让驾驶员将停放在路边的车辆停放至指定停车场,并做好防疫管控。每天他都早出晚归,是疫情防控“战斗员”和“宣传员”,以“抗疫如战,不辱使命”的决心意志,拖着病重的身体奋战“疫”线。
03“还有好多事情要解决,我没办法安心休息”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社区干部,也是一名退役军人。疫情防控,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奔赴一线。”他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也没有潸然泪下的请战书,有的只是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和退役军人自觉肩负疫情防控使命的责任担当,他就是如东经济开发区振新社区党委书记王金煜。为严格防控,守护群众生命安全,他坚守岗位,始终奋战在抗疫第一线;面对辖区21个居民小区,14000余户,王金煜第一时间组织动员社区干部、网格员学习防疫最新政策要求、管控措施,带头入户做好宣传,周密部署“敲门行动”,挨家挨户上门登记排查,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3月18日晚11点左右,接到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的通知,辖区内有3户南京返如人员,需要上门落实“五包一”。他立刻联系民警、医生等,上门查看居家条件、告知管控政策、测量体温、安装门磁,直至凌晨1点钟才结束。第二天早晨天刚亮,他又回到社区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
“疫情形势不容乐观,还有几个小区要封闭,还有几户隔离户要保障生活,还有好多事情要解决,我没办法安心休息。”年近40的他,眼角的皱纹越来越多,眼中也充满红血丝,但他与疫情抗争到底、为居民遮风避雨的决心越来越坚毅。
在接到“滨城家园”小区封控演练的通知后,他立刻着手组成专班共同商讨演练方案,没有借鉴、无本可照,他带着社区一班人从网上学、到现场看,忙活了几个通宵,将封控小区人员分工、物资清单、工作流程等细化到点。演练当天,他更是冲锋在前,穿上防护服,带上面罩,背上消毒桶,进入封控区……大滴大滴的汗水顺着他的额角滴落下来,他却浑然不觉。
在疫情防控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王金煜作为振新社区党委书记,用一言一行全力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和一名退役军人的责任担当。
04“累的不是自己一个,大家都一样”
4月11日14:35,是启东市交警大队城区二中队队长蔡德胜当天在启东北出口执勤的第3个小时。接近40℃的地表温度,不透气的防护服,不停穿梭在数辆大货车释放的热气中,让从部队转业回来、已近50岁的蔡德胜汗如雨下。
这是五天内,他的第2次烈日岗。当天11:30,气温已飙升至35℃。蔡德胜知道前一班的同志还没吃饭,所以提前来接班。医用胶手套、防护服、防护面罩,配合着警服、警帽、单警装备等等,一整套10多斤的装备一股脑全副武装到身上,犹如给身体裹上一层不透气的保温膜。刚穿戴好,蔡德胜额头上的汗水已冒了出来,但这只是一岗工作的开始。
“货车司机不要插队、不要乱停”、“戴上口罩、出示两码,采集核酸”……手持喊话器,在部队历练过的蔡德胜是个大嗓门,说话干脆利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头顶骄阳,空气中弥漫着燥热的气息;走在排队下高速的大货车中间,发动机排放出高温热气,仿佛就是在穿着衣服“蒸桑拿”。对货车司机的核检虽用时很短,但午间车流量激增,排队车辆越来越多,此时的防护面罩像是个“放大镜”,蔡德胜的脸被炙烤得通红。
“如果汗水流到眼睛里怎么办?”“忍着呗!”蔡德胜毫不犹豫地笑着答道。由于戴着防护手套,绝不能用手去擦汗水。蔡德胜说,这样的高温天,执勤人员穿梭于热浪中,哪怕再热,也容不得有丝毫懈怠和马虎。上个班曾查到一个外省市返回的密接人员,我们的背后除了汗水,更是家乡百姓的安全。
这把“汗”一捂就是6个小时,即便中途换了3次手套,可防护服从来没脱掉过,里面的汗早已湿透了衣服。17时50分,蔡德胜脱下衣服的一瞬间,汗水已经顺着身子往下流,手的表皮也被汗水泡得发白,蔡德胜却笑着说:“累的不是自己一个,大家都一样。”
确实,蔡队长只是这场疫情中的一个缩影。从早到晚,还有太多的防疫人员像蔡德胜这样,值守在高速服务点、基层社区等防控一线,被骄阳暴晒、被汗水浸泡、被风吹雨淋、被风险包围……他们用默默的、无怨无悔的付出,支撑起城市的有序健康,汇聚起守护家乡的如炬力量。
05“哪里任务险重,哪里就是我的阵地”
“现在疫情形势严峻,大家出门都戴好口罩,不要扎堆啊……”“戴好口罩啊伯伯,鼻子不要露在外面!”“嬷嬷,我看下您的健康码、行程码……”原来是崇川区陈桥街道树北村平台主任马建华在耐心地叮嘱村民,事无巨细,俨然像个“大家长”。“哪里任务险重,哪里就是我的阵地”。马主任就像是“上满发条的闹钟”不停地忙碌着。在布置采样现场时,是他领着大家划线、搬运物资,在分时段进行核酸检测时,是他拿着喇叭通知大家;在村民排队等待时,是他时刻提醒大家保持两米距离,有序排队;在每次收尾工作时,也是他忙着消杀,处理医废,清理现场。像这样重复的日子,对马主任来说,已经数不清了。考虑到卡口志愿者同志的身体情况,马主任亲自动手,为他们搭建工作棚、接通电路等,一顶顶帐篷,虽然简陋,却让冰冷的卡口变得有温度。这就是马建华,无论事情大小,总是奔波在最前面,给人温暖,以前的他穿的是军装,现在的他穿的是志愿服,但军人的担当和勇气始终如一。
06“‘私车公用’的老兵志愿者”
“渔湾社区的居民注意了,请没有做核酸的居民赶紧到社区……”“现在做核酸的人不多,大家抓紧时间去”,一辆贴有“渔湾社区疫情防控老兵志愿车队”面包车穿梭在石港镇渔湾社区各个角落,驾车的是渔湾社区退役军人“红色先锋”志愿者徐伟建。
徐伟健2017年从部队退役回乡后,一直在基层一线工作。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他第一时间参加了渔湾社区退役军人红色先锋志愿服务队。驾驶技术娴熟的他找到兵支书何晓春,“疫情防控任务艰巨,范围大,用车肯定很多,我的车车身大,装得多,随时为社区志愿服务”。就这样,近一个月来,徐伟建一直奔波在渔湾社区疫情防控的道路上。
3月30日凌晨1点45分,徐伟建接到何书记的电话,到镇上拉第一次全民核检物资,他二话不说坐进了驾驶座。以后几轮的核检物资装运他都提前拉回,保证了核检顺利进行。为完成好渔湾社区全员核酸检测任务,他还将车上安装了一个喇叭,开车到社区的每个角落,宣传全员核酸检测的消息。在入户宣传过程中,遇到一些行动不便的群众,他主动用车沿途拉过来,核检结束后再一一送回去。同时还参与现场两码查验、测温、秩序维护等志愿服务。
由于返乡人员的增多,渔湾社区居家健康监测人员日益增多,他主动承担了为监测对象买菜、送菜,接送医护人员上门核检等工作。居家监测时间一长,有些对象难免要闹情绪,他总是不厌其烦的做好思想工作。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日趋严峻,道路实施管控,渔湾社区紧靠镇区,流动人员较多。到交通卡口对接返乡人员是不分昼夜,有时深更半夜,只要一接电话,他会用军人的速度出现在卡口现场,把人接回来并落实管控措施。
有一种精神叫坚守,徐伟建坚守志愿服务岗位,每天行程近一百公里,他无怨无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退伍不褪色的军人本质,一个老兵志愿者的使命与担当。
07“感谢你们的耐心解释”
4月10日上午11:10,通州区金新街道值班室接到市民电话,表扬金桥社区万和华府点位(效贤路)志愿者,赞扬他们在核酸采样登录系统出现异常状况时依旧耐心解释的暖心之举。
该点位4月9日刚刚启用,是为缓解铂金时代点位的核酸检测压力而开辟的新通道。负责落实此项工作的是金新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党员志愿者徐凤娟,同事们都亲切的称她“凤姐”。金桥社区是城区人口规模最大的社区,在社区干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作为社区蹲点干部的“凤姐”,充分发挥一名退役女兵的先锋模范作用,把蹲点工作当成本职工作,主动请缨,在街道主要领导、蹲点挂钩领导的部署下,统筹安排调度,与各机关单位的下沉志愿者、辖区所属幼儿园精准对接,从点位布置、物资配备、人员安排、后勤保障等全方面进行安排,确保了点位顺利启用,诠释了一名党员的担当,赢得了群众赞誉。
08“老当益壮,我依然能贡献一份力量”
今年68岁的黄洪辉是海门区余东镇新宇村一名有着46年党龄的老党员和退伍老兵,战疫当前,他勇当抗疫“排头兵”,在得知村里招募疫情防控志愿者后,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一时间报名,承担起外地返乡人员信息登记和村内店铺巡视的工作,彰显出退役老兵的奉献担当精神,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既然许下保卫家园的承诺,那便起早贪黑,风雨无阻。白天,他穿着红马甲、骑着电瓶车穿梭在乡间小路上;夜里,他在村部学习新的管控要求,和村干部一起商量管控措施。对于外地返乡人员,他能严格按照要求,认真细致地做好“一人一档”的记录更新。自3月11日起,他一共整理了85份人员档案。老黄说:“关键时刻,不管是作为共产党员,还是作为退役军人,我都应该站在最前面,奋勇担当。咱们说余热给党嘛,虽然我年纪大了,但依然能贡献一份力量,为年轻人们做好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