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南通,春寒料峭。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开发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小海街道数栋居民楼因出现阳性病例,相继实施封控管理,紧接着小海街道、开发区全区域静态管理。疫情防控形势陡然紧张,曾经喧嚣繁华的城市,一下子静了。
大疫当前,区人武办根据党工委、管委会要求,报军分区批准后,迅速向全区500多名基干民兵及预备役人员发出召唤,要求就地就近投入社区防控工作,同时抽调50人组成突击队,接受区防疫指挥部统一指令,投送到任务最艰巨的领域。
疫情似火,号令如山。4月3日是星期天,本是团聚休息的日子,在区人武办发出征召指令半小时后,下午1:30, 50人突击队迅速组建集结完毕,开进小海执行任务。10多天来,他们与社区工作者、医护人员一起勇挑重担、昼夜奋战,为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筑起了一道温暖的“迷彩”防线。他们普通却不平凡。
“我是党员,我先上”。4月3日晚,小海街道办事处灯火通明,劳累了半天的志愿者们边吃着盒饭边休息。这时,区指挥部突然传来指令,小海街道第二天实施全区域管控,志愿者必须保证10天内不离管控区域。原定的志愿者早出晚归服务计划突然被打乱。第一个报名的是王景。“我是党员,又是退役军人,我先上”,他当场亮明了自己的党员身份。王景是沃尔沃汽车制造浙江工厂高管,接到区军事机关征召信息时,恰在南通休假探亲。小海街道海悦社区2800多户,5000多居民,十多天的志愿服务,王景的团队成了他们的老朋友、知心人。两天一次的管控区生活物资发放是最累也是最快乐的活。物资运输车辆只能停在小区外面,志愿者们穿着大白从5辆大卡车上卸下近20吨生活物资,然后用三轮车驳运进小区,再传送至每栋楼下,每次都要干到深夜。这条爱心链凝聚了志愿者们太多的汗水。一天一次的核酸检测,王景团队都要在凌晨5点半到达点位,查码登记,维持秩序,这一站就是八九个小时。朱俊杰是一名刚退役的伤残军人,治疗期还未结束,主动请缨带领一个团队,奋战在另一个管控区,清一色的退役军人,好多都是同年兵,甚至在同一个部队服役,因为疫情,又走到了一起,他们承担了1500多户居民的物资配送任务,每日也是从晨曦微光忙到月沉西山。
“主动助力防控,是企业社会责任应有之义”。陈海涛,南通精诚体育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他有一串引以为傲的军事比武成绩,南通市民兵应急分队五公里武装越野第二名、冲锋枪精度射击第四名、个人全能第四名,他是区民兵应急分队骨干队员。当在媒体上看到区人武办《致全区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公开信》后,陈海涛迅速组织动员本公司35岁以下人员参加一线防疫。“我们都是搞体育出身,身体素质好,把最累的工作交给我们吧!”每次任务分配,陈海涛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话。他们主要负责管控区域外围交通卡口警戒执勤,每日上岗12小时,查人、查车、查物资,事关区域防疫安全。时值季节交替,冷热不定,昨日还是10多度,第二天就窜至35度以上,队员们毫无怨言,一丝不苟履行防疫卡口职责。管控区内一位老奶奶要外出就医,到了卡口却没有通行证,心急如焚,不知所措。执勤人员了解情况后,迅速联系不上岗的同事,帮助老人联系社区办理通行证,并把通行证送到老人手上。连续十多天的卡口执勤,让体育系研究生张鑫阳感受颇深,“我没当过兵,但这次担负执勤任务,让我深切感受预备役人员的使命和责任,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着。”
“大白,辛苦啦,谢谢”。肖一舟,2020年武警某部文书岗位退役,是主动报名要求进入封控楼宇的民兵。他每天的任务就是穿上防护服,每天为楼内102户居民运送生活物资,清运医废垃圾,完成电梯楼道消杀。工作日日往复,单调繁琐,感染风险系数较高。二级防护让肖一舟工作时的体力消耗下降很快,每天早上换上的干净衣服,一天到晚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来回好几遍。曾经部队文书的经历,让他与居民打起交道来得心应手,一些家庭矛盾可以通过只言片语来缓解,居民的一些如买药、买奶粉之类的个性化需求,他也尽量想办法解决。每当他离开住户时,居民都会冲他大喊一声“大白辛苦啦,谢谢!”虽然这些住户都不认识他,从没有见过他的脸,但这句话依然让他感到无比满足。
尽锐出战,奋楫笃行。开发区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用青春和热血履行了习近平主席“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使命要求,用责任和担当生动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比忠诚。他们平凡却不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