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有4.7万余名退伍老兵,其中有不少扎根基层,成为了“兵书记”“新农人”。他们发扬“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优良作风,在乡村振兴的“新战场”上展风采、践初心,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的发展活力。
勇于担当,他们是乡村振兴“领头雁”。入伍14年,而立之年的吴曙春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从此扎根基层,带领家乡的农民走向致富的道路。石甸社区曾经负债累累,产业基础薄弱,稻麦轮作的传统模式下,农民的年收入有限。为改变现状,带领全村致富,2015年,村两委成立了如东县希望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自主经营面积3500亩,建成了多功能核心示范区1500亩,设有新品种展示区、稻虾混养立体种养区、草莓育苗轮作区、设施农业种植区、休闲体验区、优质苗圃种植区,主要从事粮食、果蔬、苗木的种植、收购和销售。为了让村民能学会科学种田、提高单产、提升品质,吴曙春第一时间联系如东县农技推广中心,建成高素质农民田间学校,积极培养会种地、种好地的新型农民。产业发展离不开产业链的完善,石甸社区积极建设烘干中心、粮食仓库和稻米加工流水线,大力推进社会化联盟建设。全村20余户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农机手全部纳入社会化联盟,3500多亩土地全部实现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脱。目前希望农地股份合作社拥有成员1200名,注册资本342.3万元,年销售900万元。“跟着吴书记干,不会吃亏。”吴曙春用实际行动换来了村民的信任。同时,石甸社区还不断探索产业多元发展新模式,与如东立慧家庭农场合作,进行特种水产养殖,可增加村营收入20万元。吴曙春利用自身人脉,招商引资,拉来东台、安徽客商与合作社合作,分别进行西瓜和莲藕种植,年收益26万元。2021年,希望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500强合作社。
探索创新,他们是发展致富“先锋官”。2017年,王春锋以退役军人的身份,怀揣着满腔热情投身乡村建设,2019年担任岔河镇振河村党支部书记。几年来,他结合村情发展实际,大胆探索创新,向村民宣传新技术、新方法,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不断发展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创业环境,惠及更多村民。王春锋用军人底色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振河村药材种植已有30多年的历史,全村有中药材种植户40多户,种植面积达500亩。中药材种植户虽多但散,规模化程度低且种植质量参差不齐,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中药材市场,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药材的定价话语权弱。面对好药材难卖好价格的局面,王春锋着手打造振河村药材种植合作社,通过抱团发展,解决农户药材销售的价格问题,保障群众药材种植效益最大化。同时,适度扩大种植规模,每年能带动周边老年劳动力增收16万元。王春锋说:“接下来,我们还会积极对接中药材龙头企业,加快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建立‘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从技术服务管理、精准对接市场、精深加工、风险保障等关键环节发力,把中药材真正做成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走出致富路,建设振河村,助力广大农民增收致富,这是王春锋的初衷,也是他的目标。今年,振河村与宇程粮食烘干厂合作开办家庭农场,村集体以烘干中心厂房和土地入股、宇程粮食烘干厂配置烘干机,这样,每年可增加村营收入至少14万元,而且也可以降低因村委人员欠缺经验、精力不够等问题造成的经营风险。
勤学苦练,他们是科技兴农“排头兵”。施竞成2001年退伍后在苏州一家外资企业工作,收入较为可观。但是每次回乡看到起早贪黑辛苦劳作的乡亲,他心里总不是滋味。于是,2015年他告别了舒适的城市生活,回到了生他养他的袁庄镇小康村。2017年,施竞成承包了800多亩地,成立了如东县袁庄镇绿源家庭农场,从事粮食种植。如何快速掌握种植技术,使自己从一个门外汉成为行家里手,是施竞成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他积极主动参加了多期高素质农民培训班,不仅学到了先进的农业技术,还开阔了眼界,明晰了发展方向。平时一有机会他就向县镇农技部门的农技人员请教,还会和村里一些有经验的“土专家”共同探讨、学习。忙完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他也不闲着,挑灯夜读各类种植书籍,注重学习充电。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施竞成边实践、边摸索,逐渐掌握了科学种田方法,农场经营管理也走上了正轨,年产值400万元。掘好致富井,何愁水断流?施竞成没有将自己学到的专业技术“私藏”,而是热情地帮助周边的农户。一有空闲他就到农户地头帮忙查看作物生长、管理情况,及时给出相应的用药用肥方案,指导他们科学管理,因此施竞成被周边农户亲切称作“义务植保员”。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小康村出现了多家规模种植户,农业经济进一步激活。
退伍不退志,退役不褪色。从军营到村庄,无论环境和身份如何变化,他们都始终坚守初心,怀揣着振兴家乡的一腔热血,义无反顾地投身基层,成为实践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和领头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上全力以赴,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