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人风采

如皋市城北街道平园池村党总支书记刘炜建:建成“走出去”的人想回来的美丽乡村

来源: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发布时间:2022-08-17 字体:[ ]

从平园池村村部出发,观光电瓶车带着我们经过荷塘、果园、苗圃、民居、玫瑰田,风吹来瓜果花香,也吹来丰收的喜悦,“去年村民的人均收入超过3万块,村集体收入也有260多万元。”刘炜建自豪地说。

这位“兵支书”有资格自豪,要知道在他2014年担任书记的时候,平园池村的经济还是吊车尾,而现在,这里有着“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众多称号。

1985年,“富农”家庭出身的他,意外获得入伍资格,这让他分外珍惜,认真训练、努力表现,在同期入伍的新兵中第一个入党,当上了炊事班长、升了司务长,“部队在江阴,消费水平比较高,我们后勤一直想改善官兵生活。”刘炜建说,他们把20亩生产地分到9个班,发动战士利用业余时间种菜,再以市场价的一半收购,调动了战士们的积极性,也为连队省下一笔菜金,连里还养了20多头猪,每个月都有壮猪出栏,“所以我们二连每天都有荤菜吃,周末有聚餐,每周二、五晚上吃饺子,大家种菜养猪积极性更高了。”二连生产生活搞得好,在全团考核中连续5年保持第一名。刘炜建的这一做法也在全团进行了推广。

1990年刘炜建退役后,回到了如皋老家,被分配在集体养殖场当饲养员,但因经营不善,养殖场当年年底就倒闭了。在部队小打小闹积累了点经营管理经验,刘炜建决定把养鸡场承包下来。

学习家禽饲养知识、到外地养殖场取经,刘炜建很快办起了当时如皋最大的家庭自动化养鸡场,饲养蛋鸡肉鸡达10万羽。他出售的蛋禽被公认为绿色食品,客户群逐年扩大。他还学会了搭配生产复合饲料,拿到了兽药经营许可证,在满足自家鸡场需求的同时,又添一条财路。

正常两三百万一年,行情好的年份收入能有500万,刘炜建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与此同时,合并后的平原池村仍然头顶“穷”帽子。“一开始动员我当村干部,我是不情愿的,自己生意做得好好的,村里事情又多又杂,还可能吃力不讨好。”刘炜建说,后来答应他先挂职村委会副主任,办养鸡场和当村干部两头兼顾,他才勉强接受。

挂职一年后,组织决定刘炜建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他便将养鸡场交给妻子打理,腾出所有精力做村里的事,“不管什么事情,一旦做了,就想做好、做成功。”谈起自己的转变,刘炜建笑称自己就是喜欢操心的命。

社员大会不敢开,第一次开村小组会就碰了钉子,一个老党员站出来说:“我们现在送孩子上学还要从别的村里走,你把村里的路修好了,我就服你。”刘炜建说,自己哑口无言,村里确实连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

一个偶然的机会,刘炜建得知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便想方设法去申请,并利用补助资金改善基础设施,村里大部分地方都有了水泥路,群众对他的信任感一下子上来了,“当时的那位老党员,后来非常支持我们,他们村小组的群众工作都不用村干部。”

流转土地、环境整治、盘活资产,刘炜建带领班子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但他知道要实现乡村振兴,光种植稻麦肯定不行,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村里整治河道的时候构成了大面积湿地,有人建议发展荷藕经济,刘炜建觉得有道理,便驱车前往白洋淀、微山湖,学习养殖荷花的经验,又奔赴江西广昌学习莲藕栽培知识,拿出1200亩湿地,进行莲藕规模化种植,并套养了龙虾、甲鱼、螃蟹等特色水产品,同时引进莲子、荷叶茶、藕粉等深加工技术,形成一条年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的生态产业链。

特色莲藕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千亩生态藕池文化园也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村里还建了宾馆、饭店、游客中心等配套设施。最近白天酷暑难耐,更多游客选择夜游,“搭乘小火车穿过荷花池,亮化也做得挺好看,很惬意。”周边自驾来的游客纷纷表示“来对了”。

“温泉小镇、采摘园、水上游乐园,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实施9大项目,将‘文+农+旅’深度融合,打造吃住娱购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刘炜建说,希望自己全身心的投入能够让平园池村得到长久的发展,“把这儿建成‘走出去’的人想回来的美丽乡村。”